读完孔子的读后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制作雨伞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眼中闪光的她#奥运运这场盛典随着阵阵诵读声徐徐拉开序幕,热情的中国人以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尽了中国人待客的热情与真诚。当年的这些论述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金石良言。相信来自世界各国的宾朋会深切感受到中国人的真挚与好客。
现当代,孔子文化世界行,纪录片《孔子》,孔子网,孔子奖,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孔子,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忙忙碌碌的暑假期间,我也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
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无疑是一本好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这个曾经被捧被批的圣人,因为朝代的更替主权的轮换曾遭受过天与地的对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却如此亘古不变。这一次,他又借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人性的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作为一个功课繁忙的高中生,常常会在学习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为什么我要在这埋头苦学,他却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功课。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同学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年轻气盛,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学子,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孔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涉取这种智慧,我们从小就应该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历练,逐渐地提升自己。这样就走到了“三十而立”之年,这个,首先是内在的立,有了成熟的思想,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可以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四十不惑”之年,能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你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五十知天命”之年,关键在于一个“知”字,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一切。 “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无怨无悔。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许有些我还不够明白但希望我能在这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品完后我如此喜悦;
圣人的智慧也终归是圣人的智慧,品完之后发现自己如此不足。
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在浮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鲍鹏山的〈孔子传〉讲述了孔子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又失去母亲,怎样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功在千秋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传记故事。
文中写道:孔子十五岁时,就领悟到:人生有超越于谋生、超越于谋仕之上的价值,那就是真理,以及为探索整理而存在的学问。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志于学”的道路。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确立了既定目标后,就不要再三心二意,马上投入全身心去做。可能我们还要兼顾工作家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就把可利用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比如,我现在加入了兰心书院的写作变现训练营,但同时还要照顾宝宝与做家务,那我可以一边做饭搞卫生一边听课,也可在陪宝宝睡觉时看书,写作业。
时间就像牙膏,挤挤总会有的!
孔子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虽然跟他自身的努力和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不因为任何外在的困难、逆境、挫折而退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离不开他一生为人谦卑,时时不忘虚心向人求教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
虽然我们做不到象孔子从一开始就可以规划好整个人生,但可以先为自己确立一个小目标,然后努力去完成它。
既然加入了兰心书院的写作变现训练营就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碎片时间,跟着老师的思路多听课多揣摩,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直到弄懂弄明白为止,以求更好地吸收与巩固。
用心完成每一次作业,并经由老师的点评后,认真地按照老师的引导指点,加以修改纠错,能更好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内容,期待能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全力以赴地去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现写作变现,最终成为新媒体自由撰稿人,实现更好的财富自由的目标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离世,比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早一百多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他随母亲定居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
孔子名字叫孔丘, “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姓氏后中一个“子”字,是尊称。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原来统一的国家体制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小诸侯国。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孔子一生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是他很有学问。在中国古代,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但是孔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这种贵族的特权。他自己招收学生讲学,不论什么阶层的人,只要交少量的物品作学费,就可以到他那里去学习。孔子向学生们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据说先后共有三千人做过他的学生,其中有好七十二位先贤成了像孔子一样的大学问家。这些人继承和发展的孔子儒家思想,并广为传播。
孔子15岁立志做学问,18岁母亲去世,19岁结婚。20岁开始关注天下大事,学习管理仓库,从事畜牧业工作,开办私人学堂。30岁遇见君王齐景公。40岁开始修著《诗》,《书》,《礼》,《乐》,《春秋》,《六经》。50岁抛弃了荣升鲁国大司寇的高位,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周游了卫国,曹国。59岁周游了宋国,郑国,陈国。60岁周游了蔡国,叶国。68岁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工作。73岁离世,弟子子贡守墓6年。
孔子十五岁立志而学,三十岁而立之年创办学堂,四十岁不感之年著书立说,五十岁知天命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常与各国君王接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弘扬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传统,推行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的为官理念。传扬仁者爱人,为人要重情义,守诚信,讲孝道,顾大局,爱家国的理念。
在育人过程中,孔子提倡教无类理念,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力,没有金钱地位之分。倡导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反对见利忘义,提倡公平竞争。学而优则仕,择优录用,广开人才门路。学习中要学会不耻下问,善学求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柔并济的哲学观点。欣赏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和谐之美。孔子的一生立言不朽,垂教无疆。为人师表,厚德高风。朗如日月星辰,灿如朝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