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防控策略不断调整,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湖北武汉,为确保患者有充足供氧,援鄂医生(右一)推着氧气瓶,护送8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检查(2020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毓国 摄
2023年1月11日,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房。
为全力保障新冠患者就医需求,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的546张,扩增近一倍至逾千张。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
“疫情三年,有太多变化,也有始终不变。”回忆起2020年那场异常艰难的“遭遇战”,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冉晓说,相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我们也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更丰富的新冠救治经验。而始终不变的,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彼时的武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首要任务,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我曾目睹4万名医护人员志愿前往武汉,4.4万名建筑工人在3天内到达武汉,在10天内建成两个庞大医院……世界应该看到中国的努力,应该看到中国如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对人民负责。”来自英国的纪录片导演柯文思说,自己这三年来就住在中国,“一直是中国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受益者”。
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一以贯之的“中国方案”,是始终不变的“中国理念”。
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亚重症病区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不仅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也有助于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中国有效应对了多波次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正如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外委会第一副主席索斯亚拉的评价,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期出台一系列优化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是及时且正确的。
以精准之措平衡非常之需: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面对世纪疫情,防控救治、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湖南长沙建湘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60%以上是老年住户。疫情之下,许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不便。
“不出门没法买菜买药,出门又担心‘阳’”。2022年12月26日,77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收到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建的“老者帮帮团”送来的肉蛋、蔬菜和药品,解决了自己的大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2023年1月5日,建设者在华电海晶光伏项目B标段施工。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天津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预计在4月建成完工。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在疫情“遭遇战”阶段,全国上下紧急动员,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社会秩序不乱”,让海外华人感叹“不敢想象”。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这是2022年8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招聘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球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温和上涨2%;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业稳、物价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22年11月9日,顾客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新华社发(还月亮 摄)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科学之策求解非常之难:调整优化防控政策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12月29日这样报道。
2022年12月31日,游客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也要把握住发展主动权。
1月8日0时17分许,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航班落地后,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旅客相继从到达大厅走出,见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朋友。
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我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十分及时。”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瓦雷斯说,“针对当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势、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方依据科学研判作出政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服务和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武纪全摄)
在加强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确保平稳转段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让人员忙起来、生产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邮政快递业不断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加大保通保畅;文化和旅游部优化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机票、火车票、酒店预订持续走高;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组织“出海招商”,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全国最大单体“盐光互补”光伏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餐饮、电影院等线下场所陆续开放,线下商业人气逐渐回暖……
2023年1月1日,市民在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首都电影院检票观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曙光就在前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来源: 新华社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防控策略不断调整,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湖北武汉,为确保患者有充足供氧,援鄂医生(右一)推着氧气瓶,护送8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检查(2020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2023年1月11日,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房。
为全力保障新冠患者就医需求,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的546张,扩增近一倍至逾千张。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
“疫情三年,有太多变化,也有始终不变。”回忆起2020年那场异常艰难的“遭遇战”,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冉晓说,相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我们也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更丰富的新冠救治经验。而始终不变的,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彼时的武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首要任务,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我曾目睹4万名医护人员志愿前往武汉,4.4万名建筑工人在3天内到达武汉,在10天内建成两个庞大医院……世界应该看到中国的努力,应该看到中国如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对人民负责。”来自英国的纪录片导演柯文思说,自己这三年来就住在中国,“一直是中国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受益者”。
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一以贯之的“中国方案”,是始终不变的“中国理念”。
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亚重症病区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不仅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也有助于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中国有效应对了多波次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正如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外委会第一副主席索斯亚拉的评价,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期出台一系列优化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是及时且正确的。
以精准之措平衡非常之需: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面对世纪疫情,防控救治、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湖南长沙建湘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60%以上是老年住户。疫情之下,许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不便。
“不出门没法买菜买药,出门又担心‘阳’”。2022年12月26日,77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收到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建的“老者帮帮团”送来的肉蛋、蔬菜和药品,解决了自己的大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2023年1月5日,建设者在华电海晶光伏项目B标段施工。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天津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预计在4月建成完工。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疫情“遭遇战”阶段,全国上下紧急动员,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社会秩序不乱”,让海外华人感叹“不敢想象”。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这是2022年8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招聘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球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温和上涨2%;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业稳、物价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22年11月9日,顾客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新华社发(还月亮 摄)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科学之策求解非常之难:调整优化防控政策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12月29日这样报道。
2022年12月31日,游客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也要把握住发展主动权。
1月8日0时17分许,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航班落地后,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旅客相继从到达大厅走出,见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朋友。
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我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十分及时。”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瓦雷斯说,“针对当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势、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方依据科学研判作出政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服务和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武纪全摄)
在加强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确保平稳转段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让人员忙起来、生产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邮政快递业不断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加大保通保畅;文化和旅游部优化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机票、火车票、酒店预订持续走高;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组织“出海招商”,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全国最大单体“盐光互补”光伏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餐饮、电影院等线下场所陆续开放,线下商业人气逐渐回暖……
2023年1月1日,市民在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首都电影院检票观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曙光就在前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来源:新华社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杨明昊
3年多来,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回顾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编 者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以变应变,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地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3年多来,我们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住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总体平稳度过各阶段疫情冲击。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坚持以快制快,努力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依托公共卫生专业体系优势,全面激活应急指挥系统,组建流调专家队,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同时进一步挖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强疫苗、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此外,基层治理加速同疫情防控更深层次融合,人民战争由人民支持向人民深度参与发展,总体战体系统筹更为成熟,阻击战针对毒株变异更加精准。
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以来,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在极短时间内大量扩容医疗资源特别是重症医疗资源,对急危重症患者全力救治,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分级管理和服务,疫情高峰期间社会依然平稳有序,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
在积极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3年多来,我们经受住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和保障抗疫物资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至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4.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是全球主要国家中极少数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仍然保持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国家之一。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全力支持全球抗疫。同时,中国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最强音,支持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在协调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提振了国际信心,传递了希望。
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3年多来,我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大增强,制度自信更加凸显。
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国家队”与“地方队”并肩战斗,自上而下形成央地合力;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为基础,统筹多部门职能形成部门间合力;以区域间资源统筹、相互支援为依托,形成地区间合力;引导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抗疫斗争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展现了我国的治理水平。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其伟大。今日之中国,正在释放出发展的巨大活力、前行的强大能量。3年多同心抗疫,中国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这份答卷经得起历史检验,必将载入史册。
(作者付强,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