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学琴心得:这件事从小开始做,学音乐才能事半功倍!(资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萌芽研究所BUD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晚上好~今天我主要是想跟大家聊聊每个学音乐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音准
我以前带孩子们学音乐,知道耳朵对于学音乐的孩子很重要,但当哥哥开始学小号,弟弟开始学小提琴后,我才发现,耳朵简直是他们判断自己有没有跑调的重要工具。
没有了钢琴的标准音,只有把自己的耳朵变成标准音,孩子才能够把自己的演奏掌控在手里。同理,像大提琴、中提琴、二胡、笛子等等这些弦乐器或者木管乐器,本身是靠自己的弓弦或气息来左右调准不准的,孩子的耳朵好不好,就是很重要的一道门槛。
音程、音阶、和弦、和弦走向、旋律、节奏、音色组成了万物声音、各种曲调,而耳朵好和耳朵不好的人,他们听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了。
知乎上有个帖子,博主分享了自己学音乐的心得体会——
当我在说这些的时候我在说什么
这里把音乐水平分为屌丝级、工薪阶级、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你属于哪个级别?我估计我连屌丝级都没入门……
就打个比方,当我和我家俩孩子同时听到一首曲子,我脑海中浮现是这首曲子挺不错嘛,很好听,但我家俩孩子听到的是曲子是怎么构成了,有多少个音阶,和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乐器组成了它的音色,音程又是怎么样的。
就好像我还在思考这东西不错,我家俩孩子已经把它们“拆解”完,分析了个遍,然后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这首曲子的音阶是……”当然,他们也还在学习中,里面的分析肯定也会有错误,但已经比我这个门外汉好太多了,我都是竖起大拇指,夸一句“真棒!”
所以好羡慕现在的孩子们,音乐启蒙得早,他们的耳朵真的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但你知道孩子耳朵好是怎么练出来的吗?只是乐器学习就能练出一个好耳朵吗?其实并不是的,多年学音乐,老师们都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
一定要重视视唱练耳,
这是学音乐孩子的内功心法!
01
什么是视唱练耳?
视唱和练耳是在音乐学习中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学习任何一种乐器或是声乐,视唱练耳都是基础。
视唱(Sight Singing):就是看着乐谱可以把音乐唱出来,当我们拿过来一个谱子,需要我们能够找到相应的音高,并且读得准确。
练耳(Ear Training):练耳即听音能力,即听见一个音符或者一段旋律我们可以用耳朵去分辨出是什么音。
当孩子可以熟练视唱时,在未来学习乐器时可以直接将乐谱转化为手中的演奏,而耳朵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演奏准确。此时孩子的脑中已经形成了内在听觉(inner hearing),也就是大家平时比较熟知的认音准的能力。
它就像语文里面的拼音和字词,当孩子们能够熟练认读以及运用的时候,才能利用这套规则去进行更高级别的汲取和创作。但如果孩子视唱练耳的基础不扎实,在后续无论是认音准、唱歌、演奏,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02
视唱练耳的作用是什么?
在音乐界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视唱练耳好的人,不一定能音乐家,但音乐家的视唱练耳一定好。
因为耳朵足够好,真的是一个音乐家必修的内功心法。
那么视唱练耳训练得好,到底可以开挂到什么程度呢?我把它分成四重境界。
第一重:听音能够辨音。
同时弹奏1-7个白键高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耳朵准确听出这里面包含几个高音分别是什么。
第二重:听音即可识曲。
面对熟悉的谱子,即使是换不同的音来演奏,当我们听到第一个音的时候,我们可以立刻知道这个音在哪个位置,状态是怎么样的,音准是什么样的,并且像公式算法演算一样,自然唱出或者弹唱出以这个音阶为起点的整首曲子。
第三重:听曲即可记谱。
同样听一首曲子,当大家还沉浸在美妙的旋律或者作曲家营造的氛围里的时候,真正耳朵好的人已经把这首曲子分析完了。
关键和弦是什么、关键旋律是什么、曲子表达的情绪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演奏、如何优化等等。
第四重:能在脑海里构建音乐的工程图。
听过音乐会的姐妹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交响乐团里面有无数种吹拉弹唱的乐器,当这些乐器同时演奏的时候,指挥家的脑海里就会快速形成一张工程图:
1、知道乐器数量及种类;
2、清楚每种乐器的标准发音;
3、对于旋律、和声、肢体、音乐走向进行整体把控;
4、做到不受噪音、混响的影响,听出错音或者瑕疵。
指挥家所具备的能力,就是视唱练耳水平的最高境界。
03
视唱练耳包括什么
视唱部分,主要考察音准和节奏两个指标。
音准:就是要准确地掌握各种音程关系,能够将一音到另一音准确地连接起来。脑子必须对毎个音应有一个音髙概念。
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有强弱长短之分。
练耳部分,主要考察孩子听觉分析以及听写能力。
听觉分析:主要包括单音、音组、和弦的模唱,节奏模仿(手敲口念),曲调记忆模唱(固定音髙或哼唱模仿)。考查孩子对音高、节拍、节奏、调式等综合模仿记忆能力。
听写能力:主要考察听写单音、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和弦、和弦连接、节奏、旋律能力等。
听起来挺复杂的,孩子学的时候也是需要系统训练,不能东抓一把西漏一堆。
04
视唱练耳如何练
这里我必须要明确说,视唱练耳是一个内功心法,孩子哪怕钢琴考过10级了,都依然需要继续练习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想要与音乐为伴的人,一辈子的修炼。
但我们家庭也有很重要的角色,就是重视孩子的视唱练耳基础,从幼儿园就要有意识去培养,会让孩子在接触乐器、音乐学习(哪怕合唱、声乐都是),获得更大的支持,事半功倍。
我给大家4个可以在家里做起来的视唱练耳小练习,属于父母也可以陪伴着做的,入门门槛不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耳朵也是一样的。
1. 多唱音
就像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资源一样(资源在文末找下载方式),里面融合了很多do-re-mi-fa-so的视唱练耳唱音,多跟孩子一起唱。▼
如果自己唱歌都跑调,就不要自己上手唱给孩子听啊,选择专业的音频让孩子跟着唱音,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 学习如何认音符
这部分我之前就有写过攻略,还给大家找来了The Singing School的课程资源,从六大板块把音符学起来。
详情可以回顾重温:孩子真是好难,原来练琴还得……磨耳朵(内含资源) (戳我公号)
3. 尝试扒音符
这对于刚学音乐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一般是孩子已经有同步在学习视唱练耳,耳朵对于听音识谱有一定基础了,再从简单的歌曲入手会比较好。
就比如听到《生日快乐》这首歌,试着把曲子唱出来,孩子尝试着去写谱,或者边弹边唱,坚持时间长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4. 学会如何分解乐曲和弦
这里奥尔夫音乐也是鼻祖,体系很不错的,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这些启蒙资源,对视唱练耳也很好。
★ 当奥尔夫音乐遇上经典钢琴曲,带孩子玩出音乐感知力(附资源下载)
关于视唱练耳的重要性,我从两年前就在说,今天算是再次强调了,真的是相当重要!
总而言之,我自己的感受是:一定要越早开发越好!
因为孩子的耳朵真的很神奇,不早点开发,耳朵会钝会生锈,反正我陪孩子学琴五年,我就没见我耳朵也被开发出来了。
这不是我夸张,之前《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就讲过,如果训练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莫扎特!
我自己并不太懂音乐,当年带俩孩子学乐器时,也是通过额外报班长期坚持下来的。去年发现有道爱乐把这些重要的知识做成亲近孩子的AI课,也觉得特别惊喜。
△孩子在上爱乐课程的体验现场
今天的视唱练耳资源我也准备好了,发私信消息“视唱练耳”就可以领取了!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弟子。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律美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基础的练习,不管你是新手还是演奏过几年的乐器老油条,下面的几个练习应该是你抓起乐器必须做的事情。
1、长音练习。没有气息的支撑,所有的练习都是空中楼阁。长音练习是管乐中的根本,弦乐器是通过手指的速度和力度去控制乐曲。而管乐则是气息和手指的配合,有更好的气息控制和爆发力也是学习管乐的比常人不同的地方。练习长音的要求是,在肺活量范围之内,一口气一个音,从低音到高音,要注意吹的音头不要用舌头吐出来,而是直接用气息吹出来。
2、音阶练习。通过音阶练习可以提高手指的速度和调整高低音气息的控制。并且在练习中可以加一些吐音的技巧,提高嘴的控制力。练习要求是:从低音到高音,有节奏的平均吹出来。特别是遇到中音到高音转换的指法时一定要控制节奏。根据自己的速度和气息状况固定气口喘气。音阶练习包括音阶练习、半音阶练习、三度、四度、五度和琶音练习等。速度随着技术的加强逐渐变快。
(前两种练习可称之为无思维练习,完全可以做到一心二用。我们可以在这两种练习的同时盯着电视看节目,即增加了练习时间又不显得枯燥,但前提是练习方法正确)
3、乐谱的视唱。不管学习任何一门和音乐有关的知识,乐谱的视唱是最基础的。很多的学习乐器的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到的是哑音乐,哑音乐指的是乐谱只会在乐器上摆弄出来,而忽略了对乐谱的视唱。其实在所有的乐器当中,最便捷的就是我们的嘴,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随意的练习。只有嘴上练习正确和熟练,那剩下的工作无非就是把唱熟的乐谱反映在乐器上而已。
(这些内容在今后的课程里会不断的重复提醒大家,告诫大家,来吧!让我们在枯燥的重复中磨练技艺更成熟的你)
、
《角斗场的〈图兰朵〉》 田浩江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王文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虽由指挥家撰写,却在巴赫生平故事以外,大篇幅地论述了巴赫何以成为巴赫的历史成因,以及巴赫那巍峨如建筑群般的音乐体系的思想内涵。能写出这样一本大著的音乐家不多,考虑到该书的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还有另一个职业身份——历史学家,所以这本《巴赫传》并不能改变我对音乐家跨界写书的偏见:他们所写的,不就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音乐圈里那些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嘛。
然而,今年读到的三本音乐家撰写的书籍,却打碎了我的管窥之见。
唱出了“晃动着的阳光”
读到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的文字,纯属意外。2021年年末,《收获》杂志开始在其知名栏目“生活在别处”中连载田浩江的文章。
乍一看到田浩江的名字,我一愣:此田浩江就是那位男低音歌唱家吗?确认无误后,《散记佛罗伦萨》的文字映入眼帘:当记忆太杂,经历的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笔,开了几次头都没有写下去——读到此处,我暗自替作者出了个主意:佛罗伦萨拥有1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您利用工作之便逛遍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绝佳的佛罗伦萨散记嘛。田浩江倒也的确写了一些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但他更关注的是自己深爱的歌唱事业能给大家带去什么,所以,这篇文章的重头戏是题为“各位晚安”的那一个章节。在这一节里有这样一段:当田浩江陪着太太在一家小店里挑选精致的棉织品时,与坐在光亮里的五六个意大利老妈妈闲聊起来。老妈妈得知与她们聊得正欢的中国男人正是昨晚在歌剧院演出《塞尔维亚理发师》的演员后,非得让田浩江露一手。“当我一张口唱出巴西里奥那著名的高音E‘各位晚安’时,全屋的老妈妈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跟我一起歌唱,唱得兴高采烈,屋子里的阳光都晃了起来”。
《散记佛罗伦萨》后,《收获》又陆续刊登了田浩江的长篇散文《保罗·寇泰》(成书后改为保罗·科泰)、《角斗场上的〈图兰朵〉》《石灰岩上的歌剧院》《大师小泽》和《山楂树》等。这些篇什,回顾了他经过多重波折终于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的艰难过程,回忆了他被世界歌剧舞台接受前所受到过的善待,记录了犹如职场的歌剧舞台演员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描述了大师何以能成为大师的精彩细节……千头万绪,最终田浩江都会将他的诉说归结到自己钟爱的歌剧艺术能否给大家带去“晃动着的阳光”。一位歌唱家偶或用文字留存的过往,居然与他在歌剧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同样光彩照人,所以,得知田浩江的文章要结集出版,我就想着要通读一遍全书。
这一决定是对的。只有通读了《角斗场的〈图兰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出版),我们才能体会到,为了让热爱艺术的普通人在舞台下感受到“屋子里的阳光都晃了起来”的瞬间,与田浩江合作过的艺术家们都付出了什么。
在科罗拉多歌剧院,训练过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米尔恩斯等歌剧界大腕的歌剧指导路易斯听到了田浩江的天赋后,决定免费为田浩江授课,并与他一起细抠参加比赛的曲目。路易斯此举,当然是想让田浩江成为她与丈夫奈特共同主持的科罗拉多歌剧院的台柱子,可当他们得知田浩江拿到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合同,虽万般不舍,夫妇俩还是放走了田浩江,并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在那里待不下去就回来——要知道路易斯与奈特是因为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高层意见不合才不得不离开纽约到科罗拉多创建歌剧院的。初读被田浩江写入《路易斯与奈特》的这段,我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答案在这篇文章的尾端。那时,已经80岁的奈特到意大利维罗纳欣赏田浩江演出《图兰朵》,看得兴起,给刚下舞台的田浩江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年前,《图兰朵》“第一场演出开幕之前,多明戈说要给我一个意外,结果在他唱那个著名的咏叹调《看篝火熊熊》时,在最后一个无限延长的高音上,他就一边唱着高音,一边一级级地跳上高高的台阶,把高音一直拖到观众席最高处才停!别忘了有25000人坐在那里!观众那种疯狂我根本没见过!”何以会在那一刻想起那一幕?因为奈特看到自己已故的妻子路易斯相中和训练过的演员,给舞台下的观众带去了晃动着的阳光。
功夫更在演奏之外
作为上海各大古典音乐演出场所的常客,我怎么会不知道张昊辰呢?我服膺他用钢琴诠释的每一首作品,但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90后青年,就要用一本书讲述演奏之外的故事,会写些什么?我觉得我猜得到。所以,若不是好友在微信朋友圈竭力推荐他的《演奏之外》,我可能会遗憾地错过这本书。
张昊辰是第十三届范·克莱本金奖的获得者,这项与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称为世界三大钢琴比赛的赛事,向来是众多年轻钢琴家证明自己的舞台,不到20岁就问鼎此项赛事,绝对是张昊辰人生中的华彩乐章,但在《演奏之外》中,他却只字未提。那么,他又在书里写了些什么呢?收录在《演奏之外》(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均是与张昊辰的职业相关却又游离在外、能充分显示一个年轻钢琴家思辨能力的文章。
《演奏之外》共分四辑,以第一辑为例,四篇文章分别为《聆听的三种空间》《历史与回归》《康德的矛盾》和《看不见的博物馆》。一个常年奔走世界各地履行演出合约的钢琴家,演奏之外居然还有闲暇啃读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哲学著作?让人不禁疑惑。
相对于其他三篇文章谈论到的书籍,《康德的矛盾》中所涉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我更为熟悉一点,因而敢说,整篇文章闪烁着这位90后钢琴家阅读哲学典籍后的思想火花。他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他的再认识,即在精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后重新认识已然非常熟悉的古典音乐的心得:“‘自律即自由’,同样影响了19-20世纪音乐的历史。在一个音乐不断被文学化、戏剧性的时代浪潮中,有一群人肩负道德的使命,不愿看到它被其他艺术所挟持:这一切在他们的眼中,无不是对其‘自由’的侵犯。这才是切入‘纯音乐’与‘无调性音乐’的关键:蛰伏在形式主义深处的,不是美学,而是一个道德的动机——汉斯利克、勃拉姆斯等人真正试图捍卫的,不是音乐的‘美’,而是‘自律’。”这一段思考,清晰地解释了一般乐迷很难听懂的无调性音乐为什么会横空出世。这还在其次,张昊辰的再认识必将影响到他对古典音乐文献的诠释,而读过《演奏之外》的乐迷,再去聆听本以为非常熟悉的曲目时,多少能听到其中的思辨色彩,而这,正是古典音乐得以常青的关键所在。
在“无词歌”里忘乎所以
平心而论,我是因为好奇而非要选读刘索拉的《浪迹声涯》(作家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我想确认,这一次刘索拉会将什么付诸笔端。
这位以小说《你别无选择》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尽管姓名里满满都是音乐元素,尽管成名作里显而易见有她就读过的中央音乐学院的特征,但刘索拉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已将自己定位成了小说家,不是吗?然而,在赢得声名后,刘索拉并没有在小说家的轨道里安分守己。从《你别无选择》到《浪迹声涯》的30多年里,撇开那些公开出版的唱片不论,仅以文字面世的刘索拉作品,就有《行走的刘索拉》《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寻找歌王》《口红集》《女贞汤》《醉态》《浑沌加哩格楞》《语音画》《伊甸园之梦》等等。
过于活跃的刘索拉,扰乱着我的视听:她到底是作家还是音乐家?我特意找到“刘索拉与朋友们”的演出视频,试图精准定位刘索拉,站在主唱话筒前总是哼唱着无词歌的刘索拉,对我而言要比写小说的刘索拉,难懂多了。
书名副题“刘索拉与朋友们”跟她的乐队重名,顾名思义,《浪迹声涯》阐述的是她的音乐。以乐队成立至今排练和演出照片为线索、以对话形式完成的这本书,的确向读者传达了她的音乐智慧,但更为可贵的是,刘索拉令人信服地拽掉了聆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无形隔断。
什么是聆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无形隔断?萨义德有过这样的表述:当今音乐教育的专门化和技术化,使得音乐已从其他生活领域中孤立出来,不再被视为知性发展的必要层面,音乐的世界正在成为一小撮知识单薄的专家构成的小社会。将萨义德的批评通俗化,就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让音乐爱好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只能是被动的聆听者。
但刘索拉说,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是音乐创作的参与者。能够在音乐中忘形的乐队才是好乐队,这是贯穿《浪迹声涯》的主题句。听话听音,她何尝不是在告诉读者,听音乐的人只有在音乐中忘情继而忘形,才算习得了音乐的真谛。
三本书三种境界。若要细究,《角斗场的〈图兰朵〉》通过记录艺术家的演出生涯,告诉读者艺术何以值得我们去追随;《演奏之外》则提醒已经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迷,要学着听到伟大的作曲家流露在他们作品里的思辨色彩;至于《浪迹声涯》,更是告诉大家,我们与音乐之间应该零距离。带上田浩江的音乐家故事和张昊辰的音乐哲学,如刘索拉要求的那样心无旁骛地投入音乐,我们大概就能体验到萨义德所说的“音乐的极境”。(王文)
来源: 文汇报